为有效解决案多人少矛盾突出、司法公信力不强、诉讼服务水平不高等短板问题,2016年9月起,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在全国率先全面开展“大立案、大服务、大调解”三大机制建设,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司法产品,有效增强人民群众对司法的获得感、对法院工作的满意度和对司法公信的认可度。
最多跑一次最好不用跑
4月27日,远在福建泉州的一家纺织贸易有限公司享受了全国首例跨省立案服务:在家门口的泉州市丰泽区人民法院提交诉讼材料,收到了管辖法院——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人民法院盖有电子签章的立案受理通知书。从立案到送达,整个过程不到半个小时。
这是浙江高院首次积极探索跨省域立案,为当事人节省了大约500元车船费,节约了至少8个小时。
浙江境内山地、丘陵众多,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加之拥有全国最长的海岸线和数量最多的岛屿,很多偏远地区交通相对不便。跨域立案为老百姓提供了“家门口的诉讼服务”,免去了当事人多次往返异地法院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既实现了司法便民为民,又提高了立案质效。
据浙江高院院长陈国猛介绍,浙江高院在严格落实立案登记制并依法规制滥诉的同时,不断创新立案方式,除跨域立案之外,大力推行网上立案、延伸立案,使立案在时间、空间、质量、内容4个维度得到实质性提升,力争实现“100%的案件最多跑一次、50%的案件一次不用跑”,切实打通立案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延伸立案是浙江法院把诉讼服务真正送到老百姓家门口的又一创新举措。浙江法院突破办公场所的地域限制,将立案服务送至海岛、山村等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当事人可选择到所在乡镇(街道)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中心和司法所,在那里通过网上立案服务平台向受诉法院提交立案申请。
实现全方位司法便民
走进浙江高院律师服务中心,可以看到:前台摆放着电脑、内外网电话、打印复印传真扫描一体机等办公设备。在档案借阅区,律师可以通过一扇门直接去往档案室,方便、快捷地查档阅卷。休息交流区摆放着三组沙发,为律师休息、交流提供了舒适的环境。
眼前的场景,只是浙江法院不断完善“大服务”机制的一个缩影。陈国猛介绍,浙江法院以建设新型诉讼服务中心为载体,实现线上线下诉讼服务功能互通,构建诉讼服务大厅、诉讼服务网、12368诉讼服务热线“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将辅助性、事务性、社会服务性工作及部分审判工作前移,由诉讼服务中心提供庭审以外的全部诉讼和非诉讼服务,为群众诉讼、律师履职、法官办案、审判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在衢州中院诉讼服务中心,写有“值班律师”字样的标志牌引人注目。据介绍,目前共有来自衢州全市十多家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在每周一、周三上午轮流到该诉讼服务中心“坐班”,免费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代写文书、诉讼引导等法律服务,协助法院进行法律援助、判后答疑等工作。
衢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魏新璋表示,衢州法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办民事、谋民利、暖民心”为目标,将“三大机制”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全力构建一个涵盖法院所有司法服务功能的综合体系,生动展现司法人文关怀。
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传承和发展,发源于浙江的“枫桥经验”历久弥新,乘着互联网时代的“东风”,焕发出了新的活力。陈国猛介绍,浙江法院不断创新发展“枫桥经验”,按照“纠纷解决分层递进”的思路,努力破解案多人少难题,发挥法院在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的引领作用,最终达到将大部分案件化解在庭审前的目标。
西倚天目山、南濒钱塘江的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法院,是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示范法院。该院通过构建深入基层一线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例如道路交通事故保险行业调解前置和涉网纠纷诉调衔接两大机制建设,为当事人提供了化解矛盾纠纷的多种途径。
过去,杭州以古都风韵和诗画名家而闻名中外,如今,这里的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被誉为“中国电子商务之都”。为顺应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需求,促进网上争议多元化解,余杭法院大力推进电子商务网上法庭建设,探索“网上纠纷网上解”的司法运行机制。在网上法庭的运行流程中,在线诉前调解是前置程序,当调解不成时,案件才会进入诉讼程序。
2013年,余杭法院与中国互联网协会签署涉网纠纷诉调衔接机制合作意向书,由中国互联网协会调解中心设立驻余杭法院工作站,开展专职调解。2014年2月正式运行以来,该工作站有3名常驻调解员负责开展涉网纠纷调解工作。目前,所有涉网案件均先行委派工作站调解。截至2016年底,诉前委派调解成功758件,诉中委托调解成功1160件。 编辑:红研